“菌栖方” 海绵生物填料污水生化处理解决方案
2025-10-27 来自: 山东环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:10
一、技术原理与填料特性
(一)微生物菌群与降解机制
“菌栖方” 采用复合功能菌群预培养技术,根据污水类型定向驯化包含好氧菌(硝化菌、聚磷菌、异养菌等)、厌氧菌(反硝化菌、产甲烷菌等)的复合菌群体系,可同步实现碳(COD、BOD₅)、氮(NH₃-N、TN)、磷(TP)等污染物的高效降解,覆盖污水生化处理的 “脱碳、硝化、反硝化、除磷” 全路径。
(二)海绵填料结构优势
填料采用高孔隙率网状海绵材质,具备以下特性:
• 比表面积大(每立方米填料比表面积可达 5000㎡以上),为菌群提供充足附着位点,保障高生物量;
• 孔隙结构互联互通,既利于污水与菌群充分传质,又能形成 “好氧 - 缺氧 - 厌氧” 微环境梯度,适配多菌群协同代谢;
• 材质耐酸碱、抗老化,在生化池长期运行(使用寿命≥5 年)中结构稳定,无需频繁更换。
二、应用实施全流程
(一)前期调研与方案定制
1. 水质水量分析:对目标污水开展 COD、BOD₅、NH₃-N、TP、pH 等指标检测,核算日处理水量,明确污水类型(生活污水 / 工业有机废水,如食品、印染、制药等)。
2. 菌群与投加量适配:根据水质特性定制菌群配方(如处理高氨氮废水时强化硝化菌比例),并通过 “水质 - 菌群 - 填料” 匹配模型计算投加量(通常按生化池有效容积的 5% - 10% 投加)。
(二)厂内预培养环节
厂家在标准化生物培养车间内,将海绵填料置于模拟污水反应器中,接种目标菌群后,通过调控溶解氧、温度、营养盐等参数,驯化菌群至高活性稳定期(以 COD 去除率≥80%、氨氮去除率≥90% 为达标标准),确保填料 “挂膜” 成熟。
(三)运输与现场投加
• 采用恒温保湿包装,保障运输过程中菌群活性(运输温度控制在 15 - 30℃,湿度≥80%);
• 现场直接将 “菌栖方” 投入生化池(好氧池、厌氧池或缺氧池,根据工艺匹配),无需额外预处理。
(四)系统启动与调试
• 投加后1 - 3 天内生化系统即可实现有效处理,通过在线监测出水 COD、氨氮等指标,微调曝气量、水力停留时间等参数,7 天内完成系统稳定调试。
三、核心优势价值
对比维度 传统活性污泥法 “菌栖方” 海绵填料法
系统启动时间 需 1 - 2 周驯化污泥 1 - 3 天快速启动
运营成本 需投加污泥、专业技术人员运维 无污泥投加成本,降低人力成本 50% 以上
系统稳定性 易发生污泥膨胀、流失 菌群附着于填料,抗冲击负荷能力强
适用场景 对进水水质波动容忍度低 适配生活 / 工业污水,耐水质水量波动
此外,“菌栖方” 还能减少剩余污泥产量(因菌群附着生长,污泥脱落量少),降低污泥处理的后续成本,同时避免污泥处置带来的环境风险。


四、典型应用场景
(一)新建污水处理厂
替代传统污泥培养流程,缩短项目工期 30% 以上,实现通水后快速达标验收,如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、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。
(二)既有污水厂提标改造
无需大规模改造池体,通过投加 “菌栖方” 提升生化处理效率,助力出水从一级 B 升至一级 A 标准,典型案例如某印染厂废水处理站提标项目,COD 去除率从 75% 提升至 92%。
(三)工业有机废水处理
针对食品加工、酿酒、制药等行业的有机废水,通过定制化菌群高效降解特征污染物,如某啤酒厂废水处理中,“菌栖方” 对麦芽汁类有机物的降解率达 95% 以上。
(四)应急污水处理
应对突发污水泄漏、临时处理需求(如赛事活动临时污水处理),可快速投用 “菌栖方” 建立临时生化单元,实现应急达标。
五、保障与服务体系
(一)定制化技术服务
• 前期:提供水质检测、方案设计、菌群定制服务;
• 中期:现场投加指导、系统调试培训;
• 后期:定期跟踪运行数据,提供优化建议,保障长期稳定运行。
(二)质量保障
“菌栖方” 填料出厂前需通过菌群活性、污染物降解效率双重检测,出具检测报告,确保投用效果。
“菌栖方” 海绵生物填料通过 “预培养菌群 + 多孔载体” 的创新模式,重塑污水生化处理的效率与稳定性,为不同规模、不同类型的污水处理项目提供低成本、易运维的解决方案,助力水环境治理的高效实施。
技术装备

